让学生了解“一粒米”的生长历程,知晓水稻是如何由一颗稻谷育成秧苗、长出稻穗、结出果实、变成大米。学生在研学基地首先根据研学导师的提示方法进行育种,育好的种子可带走,回家后根据研学基地发放的种子种植记录卡进行培育。此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与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懂得生命的可贵、劳动的光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朗朗上口,学生均可倒背如流,但是包含其中的道理学生在校园课堂上是很难感同身受的。在研学基地这里学生可以真正的走进田间,脚踏实地,亲自体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事劳动,感受耕耘的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断拼搏。
三亚宜人的气候使这里的水稻在种植了120天左右的时候便已成熟,丰收的喜悦由此开始。学生在研学导师的安全引导下,戴上手套、拿起镰刀,将已成熟的金黄色稻谷进行收割,亲自体会收获的喜悦。通过育种、插秧最后到收割这一系列流程,做事有始有终,让学生认识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体会有付出终有回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将来人生和生活的乐观信心。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研学基地将组织学生进行稻谷脱粒课程。在研学导师的安全指导下,学生将收割后的水稻谷粒从稻穗上脱下,同时尽可能的将其他的脱出物如颖壳、杂物与谷粒分离出来,只要在规定数量内,学生还可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走留作纪念。稻谷脱粒过程更多展现出的是学生在处理事件中的细心、分离谷物中的耐心以及坚持到底的毅力,培养的是学生细心观察、沉着稳健、持之以恒的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在四季飘香的金黄色稻田里还生活着一群群活蹦乱跳的稻花鱼,在研学导师的安全指导下,学生带上鱼篓、捕鱼网等工具下田捕鱼,三两人成群,玩的好不快活,接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捕鱼的过程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增强同学之情。
利用稻谷、大米、小米、绿豆等与之相关的原生态五谷材料制成具有艺术气息的手工画艺术品,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动力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完成一幅画需具备足够的耐心与细心,通过作画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耐心和细心是完成一件事的重要条件,需要我们具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情。